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美洲原住民經常宣稱在這一地區根基深厚。現在,一位古老水手可能支持了這個觀點。科學家測序了一個具有10300年歷史的古人類遺骸的DNA,該遺骸發現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膝蓋洞穴”,與發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3個古老骨架有密切聯系,而后者依次與欽西安人、特林吉特人、尼斯加人,以及目前生活在該地區的海達族人有密切關系。
而新發現揭示,這些部落有直接的血緣關系,而且,1萬多年前,至少有兩個不同部落生活在北美洲。該研究始于21年前,考古學家與生活在阿拉斯加州威爾士王子島的特林吉特部落進行了異乎尋常的友好合作。研究人員從這個被稱為ShukáKáa的10300年前的骨骼化石上收集了DNA,他們首先聚焦了遺傳自母親的線粒體DNA(mtDNA)。
研究人員未發現化石的mtDNA與部落成員相匹配,但他們發現了其航海生活方式,因為水手牙齒中的同位素顯示他吃海洋食物。*后,該項目有個善意的結尾:2008年科學家和美洲土著為這位水手舉行了葬禮。
隨著古DNA測序技術不斷發展,該團隊決定從該特林吉特部落、阿拉斯加州的海達族部落,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更南端的部落入手,申請提取ShukáKáa和另外3個古老化石的核DNA。之后,研究人員被允許從ShukáKáa臼齒*后的剩余組織、不列顛哥倫比亞露西島(距離膝蓋洞穴300公里)一個具有6075年歷史的骨架、魯伯特王子城港2500年前的骨骼以及該地區的另一個1750年前的化石中進行取樣。
盡管ShukáKáa的DNA受損太過嚴重,科學家難以測序其全部基因,但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分子人類學家RipanMalhi領銜的研究團隊測序了其基因標記物,其結果反映了該水手約6%的基因。他們還測序了其他3個古老人類化石1/3至2/3的基因。
之后,研究人員比較了這些標記物,以檢驗這些古老人類彼此間以及與目前全世界現有156個土著部落的關系。結果發現,來自露西島和魯伯特王子城港的3個化石遺骸的基因組序列與欽西安人和其他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部落關系密切。
另一方面ShukáKáa似乎與生活在拉丁美洲的蘇魯和Karitiana等部落,以及巴西亞馬遜雨林的圖庫納人關系更為密切。但這一痕跡在統計學上并不強大,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信號,揭示這些部落擁有來自相同祖先的DNA。這些祖先在進入美洲前,曾生活在亞洲或白令陸橋地區。
但這位水手母系遺傳的mtDNA和核DNA都證明他與該研究設計的其他“年輕”古人有親屬關系。將所有古老化石的關聯點連接起來后,Malhi團隊猜測,ShukáKáa是包括欽西安人及有關聯的西北太平洋地區部落在內的所有部落的祖先。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在另一個有趣的節點上,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骨骼化石與其他兩個有名的古印第安人(美國華盛頓州8545歲的肯納威克人和蒙大拿州12600歲的Anzick兒童)沒有密切關聯。Malhi表示,這表明1萬年前,至少有兩組移居者穿越白令海峽來到北美。
其他研究人員也認為這3個更近代化石與西北太平洋部落間的關聯“非常清晰”。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學家PontusSkoglund指出,那些部落與ShukáKáa間關系的證據十分薄弱,但仍存在可能性。而且,他補充道,ShukáKáa生活于現在西北太平洋部落的血統形成前。
阿拉斯加州朱諾市Sealaska遺產研究所主席、特林吉特部落成員RositaWorl表示,無論這位古老水手是否為這些現代部落的直系祖先,但從這些更近時期的骨骼化石上發現的關聯符合特林吉特人和欽西安人口頭相傳的傳統,這表明欽西安人在擴展到北部和南部地區前,曾沿著不列顛哥倫比亞納斯河向西遷移。
而帶領研究組發現ShukáKáa的南佛羅里達大學考古學家Timothy Heaton也補充道,這種基因關聯符合特林吉特部落在ShukáKáa墓碑上的雕刻:“我們自遠古以來就生活在阿拉斯加東南部。ShukáKáa就是我們自古便占據這片土地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