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郭景春教授率領的團隊研究發現,人源神經干細胞對新生幼鼠腦癱模型有顯著修復作用.該研究表明未來的小兒腦癱**有可能被攻克。
小兒腦癱通常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征,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并可有癲癇發作,該病目前無理想的**手段,給患者本人及家庭造成嚴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數據,我國小兒腦癱發病率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左右。由于以往人口出生率高、發現晚等原因,我國目前已有累積小兒腦癱患者500萬人。
郭教授的團隊還發現, 人源神經干細胞能夠在3-24小時之內廣泛分布于大腦損傷區,持續42天的療效觀察證明神經干細胞可長期存活于大腦(圖1);并完全自主和有效的分化為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用以彌補受損的神經細胞(圖2); 能夠很好的修復因缺血缺氧導致的大腦組織缺失和白質損傷(圖3)。
圖1、神經干細胞在給藥后3-24小時以內在各腦區分布圖
圖2、神經干細胞在給藥后42天存活與分化圖
圖3、能夠很好的修復因缺血缺氧導致的大腦組織缺失和白質損傷
該文章中的行為學研究表明,人源神經干細胞**能夠充分改善缺血性腦病新生幼鼠的運動、平衡、神經反射、協調、學習記憶及社交選擇能力。研究包括蛋白調控、細胞分化、組織修復和行為學糾正等諸多方面,證明人源神經干細胞可以真正緩解并改善新生幼鼠缺血缺氧性腦病。
我國有名小兒腦癱專家,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曉捷教授曾指出小兒腦癱的動物模型的成功關鍵看其行為學指標, 動物模型成功率非常低,大約在2%的成功率; 中國康復醫學會小兒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唐久來教授也同樣指出大動物的小兒腦癱模型目前仍是***的難題。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郭教授通過缺血缺氧方法模擬小兒腦癱的致病機理,行為學上雖不能完全模擬小兒腦癱的癥狀,但模型中腦損傷情況以及人源神經干細胞的強大修復功能為小兒腦癱、腦損傷**、腦中風、腦卒中等重大**神經系統不治之癥的**提供良好的科學依據, 為推動我國神經干細胞科技**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中國研究神經干細胞的有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代表性院校。從事神經干細胞產業化的公司不是很多,比如國外的Neuralstem和Vescovi,以及中國的安集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