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件藍色(沒錯,是藍色)的裙子風靡整個世界,掀起了人們關于裙子顏色的看法,有人說是藍黑色的,有人說是白金色的,這一偏見甚至到了影響家庭以及友誼的地步。
如今,日本一位心理學家創造了另外一種能夠對心理造成偏差的“偽彩色”圖案。他將一張關于草莓的照片中的紅色像素全部變成灰色像素,有趣的是,我們依然認為它是紅色的。
來自命理館大學的Akiyoshi Kitaoka稱他所創作的圖片中沒有紅色的像素存在,這與人們的一貫偏見相反。
不過,既然有人認為該圖片中仍然存在紅色像素,那就免不了要通過PS的方式檢測一下。
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一張對比圖,分別是未加修改的原始圖片以及將紅色像素轉化為黑色像素的新圖片。
這種視覺上的“騙局”是顏色恒定感的一個鮮活的例子。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大腦對顏色的印象是在基于某種特定光照的基礎上形成的”。簡單地說,我們認為的不同顏色其實是不同波長的光照。
用相對復雜點的話來講,不同的波長會激發我們眼睛中三種不同來興的受體,進而激活大腦內的三種不同的視覺**。這一信號與其它的線索結合起來形成我們對顏色的感知。
這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技巧,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大腦隨時感知光照的變化。
例如,在陽光充足的晴天,環境中的短波長光線相對較多,也就是我們對藍色的感知的形成,而這種光線與篝火、月光以及燈光等都是不同的。
晴朗光照下的物體會散射出更多短波長的光線,當它進入我們眼中時產生的顏色印象與晚上物體散射出的光線是不同的。
相應地,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能夠主動忽視顏色光線的能力。“當藍色光線過多時,我們的大腦會主動地將所有的藍色波長的光線都當做環境光線,因此會相應地增強紅色的感知”。這種現象使得我們有能力在室外或室內環境下保持看到顏色特征是一致的。
但這種固執的顏色處理能力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偏見。
當然,對于這幅草莓圖片來說,不止顏色在起作用。我們還通過陰影以及線條燈信息辨別其紋理,因此會“草莓一樣的物體”,因此,大腦會不自覺地增加紅色的印象。
這一有趣的試驗告訴我們,即使是同一個物體,隨著環境光線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視覺效果,而我們的大腦還是會恒定地將其認為是同一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