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肝細胞癌(HCC)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肝硬化、肥胖、糖尿病等。對肝細胞癌的常見**方法包括放射**、化療、射頻消融、切除和肝臟移植。不幸的是,這種**的致死率仍然很高,據美國癌癥學會估計局部肝癌的五年生存率為31%。
為了能夠提高肝癌**結果,包括HCC和轉移性肝癌,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開始研究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的**細胞,用其產生干擾素β(IFN-β)。IFN-β具有抗病毒作用,同時還能通過JAK-STAT信號途徑和p53蛋白表達兩條途徑發揮抗腫瘤活性。IFN-β已經用于一些癌癥的**,但是類似快速失活、組織穿透性差以及毒性問題導致該**無法得到廣泛使用。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熊本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在之前一個項目中開發的iPSC來源的粒單核細胞(iPS-ML)。這些細胞能夠模擬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行為,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將這種細胞開發為用于IFN-β輸送的**運輸系統,并在小鼠模型上評估對肝癌的**作用。
研究人員選擇了兩個對IFN-β**比較敏感的癌細胞系,其中一種在注射到動物體內以后容易從肝臟轉移到脾臟,另外一種在直接注射到肝臟以后能夠形成一個成功的模型。在注射以后,研究人員將小鼠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周注射兩到三次的iPS-ML/IFN-β細胞,共進行三周**,另外一組為對照組。
研究結果表明長有腫瘤的肝臟比沒有腫瘤的肝臟表達更多的IFN-β,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于iPS-ML/IFN-β細胞能夠穿透肝臟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向癌癥部位遷移,卻無法進入沒有腫瘤的肝臟,只是停留在器官表面。研究還表明在注射iPS-ML/IFN-β細胞之后的24到72小時已經能夠產生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甚至引起腫瘤細胞死亡所需的IFN-β濃度。
由于存在物種差異,人類IFN-β不能對小鼠細胞產生影響,這就意味著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并不能在該模型上觀察到。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建立新的模型表達小鼠iPS-ML/IFN-β來檢測**能力。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用iPS-ML表達IFN-β可能會對許多癌癥病人產生**效果。如果能夠確定對人類的**性,該技術將有望延緩癌癥進展提高生存率。”文章作者Dr. Satoru Senju這樣說道。